台日訂婚大不同?
曾看到東海TV播出台灣旅行的介紹:其中有一小段剛好有機會拍到一對新人(新郎新娘都是台灣人)的訂婚儀式,從幾點新秘要來化妝,新郎來迎娶,放鞭炮等等....
比較令日本人感到驚訝的是宴客的部分,節目是介紹說台灣會辦兩次宴客,為的是男女公平,一人負責一次。因此訂婚新娘全額支出,結婚的部分則是新郎全額支出。
關於這種婚禮酒席該怎麼辦,擺幾桌?誰該出錢的事情,真的是沒有那個國家就一定要如何如何的準則。
那天看到酪梨壽司部落格有篇文章在討論此議題,讓我想來聊聊當初從決定訂婚到結婚經驗。
當初會突然決定要結婚,除了311大地震帶來的震撼,其實還有一項原因是,老公的爸爸生重病,而我們感情也已論及婚嫁,何不早早定下來呢? 說快不快,2011年日本男友趁著七月暑假到台灣向我的母親大人說媒,母親大人從一開始的反對到見到男友後,態度大改變(或許覺得這個男的不錯吧XDD)
2011年9月初的某天,媽媽突然說,既然都決定要結婚就今年以前先訂婚辦一辦吧(隔年剛好29歲,台灣有29歲不能娶嫁的習俗),日本男方那邊一直覺得,定婚儀式不外乎是家人親戚頂多兩桌的數量而已,沒想到台灣就是訂婚加歸寧順便來個酒席(訂酒席,寄喜帖,挑婚紗,作影片甚麼的一切都在三個禮拜內弄完) 9月就這樣在台灣很快速的訂婚了,然後預計結婚典禮的事,等2012年過完,2013年再辦婚禮.
回日本後繼續遠距離,(我在四國的高知上班,他在名古屋.)2011年10月的某天,換男方說,爸爸的姐姐(大姑姑)說,既然都決定要結婚了,何不先到神社舉行神前式(晚上只宴請家人15人)?於是我們又馬上火速的定了神社,預約白無垢(日本婚紗),11月結完婚.
本來是說等2013年再舉行日本宴客(披露宴),後來我搬到名古屋後,開始洗腦我老公:在實務面上來說,其實我們都結婚了,日本宴客其實不需要再補辦了(通常都是女生才會想要辦的說)
以上提及的
1.台灣訂婚暨歸寧(20桌,台灣是算桌數)
全數由女方家長負責(禮金也全數由女方家長收)
2.日本神社婚禮(15人,日本是算人頭的)
全數由男方家長負責(禮金也全數由男方家長收)
3.原定2013年要辦的日本披露宴取消
原本老公想法是,要用自己的存款辦酒席(禮金也自己收ß但因為沒有辦所以不知道如果辦了到底會是怎樣搂~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日本通常訂婚約20分鐘左右(沒有宴客),只有兩位新人以及雙方家長作面對面的交談。
然後由男方母親將訂婚準備的東西轉交給女方家長。
我們家雖然是在台灣舉辦文定宴客,但男方那邊很有心的偷偷準備了跟上述畫像一樣的訂婚納品台:
上網查一下這應該算是關東式的訂婚納品台(5點set)
由左而右作介紹
1.最左邊是一個戒台架*日文:指輪飾
2.末廣是扇子,從扇子末端展開形狀來看有很繁榮的意思,代表好緣份*日文:末広(すえひろ)
3.訂婚聘金(結納金)*日文:帯地料(おびじりょう)&宴客的費用補貼*日文:酒肴料(しゅこうりょう)
p.s 裡面真的有裝錢啦~日本媽媽把它交給台灣媽媽後,我們就把它收起來了 還有個重點,松用來壓著這兩個裝著錢的信封袋(要視為一體)
4.有一隻鶴的形狀,裡面裝帶有長生不老意思的東西*日文:熨斗(のし))5.目錄:用來寫訂婚納品的list*日文:目録
其實除了這個訂婚納品以外,其他都按台灣的訂婚儀式舉辦
*訂婚的日文:結納(ゆいのう)
以上日文圖片參考http://wedding.yahoo.co.jp/manual/manual/kiso_yuino/chapter3.html